近日,由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义工联、区供电公司组成的麋鹿保护志愿联盟,正式揭牌成立。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麋鹿保护志愿联盟的具体情况吧 。
【资料图】
一、为什么要成立麋鹿保护志愿联盟随着多年来麋鹿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麋鹿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然而,随着野生麋鹿种群的增加,麋鹿的活动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它们不再局限于保护区内的滩涂湿地,逐渐与人类的生活区域有部分重叠。
1、“鹿田”矛盾麋鹿栖息地周边有着大中农场、华丰农场等 4 座农场。种植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麋鹿会时不时靠近农田觅食和活动,导致农户庄稼受损现象频发。有些农田四周为阻止麋鹿进入而设置了尼龙网,麋鹿受困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2、“鹿网”矛盾麋鹿是喜湿动物,经常会在水渠、河流、淤泥等地活动,而在这些地方经常会有废弃的渔网、鱼线等物品遗留在水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麋鹿受困水中的情况。
3、“鹿电”矛盾为增强自身的战斗能力,麋鹿会在电线杆等坚硬物体上磨角,打斗、奔跑等活动,导致鹿角也很容易被拉杆线缠住,对电力设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近年来发生了多起麋鹿被电力设备缠困的事件,被缠住的麋鹿如不能得到及时救助,极易发生伤亡事故,同时也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威胁。
据统计,2019-2021年,由于麋鹿活动导致农户庄稼受损,经济损失金额达12.5万元;导致输电线路跳闸事故共有3起;监测或发现因上述原因而受伤、受困的麋鹿14头。
为保护麋鹿、保障电网安全运行,麋鹿保护志愿联盟应运而生,以麋鹿保护、电网安全、农田保护为主线,围绕麋鹿活动特性,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伤害麋鹿、损害电网、破坏农田的重大风险,为麋鹿的繁衍生息,提供更适宜、更安全的环境。
二、联盟让麋鹿有了“管家”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畅通沟通渠道,建立联络机制。区供电公司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麋鹿研究所、林业局、森林公安等通过电话、微信群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形成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反馈分享麋鹿频繁活动的线路区段信息。实施信息共享,夯实护鹿基础。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麋鹿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当地农户、摄影爱好者的参与,构筑起麋鹿活动观测汇报工作机制,确保各方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试点开展共建,实施“网格”管理 。
画网格是提高处理速度、防范事故的关键。2022年,区供电公司联合草庙镇政府、林业局在麋鹿活动较为频繁的华丰农场开展试点共建活动。将野生麋鹿活动范围划分成若干网格,根据网格内电力设施、农田和麋鹿分布情况,确定网格内安全防护措施第一责任单位。在志愿联盟发现麋鹿活动导致的外破风险、农田损毁风险后,由发现人员将信息发送至沟通平台,并在地图上对故障点进行准确定位,由所在网格责任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和临时安全防护,等待专业人员前往处理。
2022年,利用建立的网格应急体系,“鹿鼎”志愿联盟累计制止麋鹿受伤风险事件5起,救助麋鹿7只,有效避免了84亩农田被麋鹿活动损害。深化公益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区供电公司在各利益相关方、各层级形成有效联动机制的基础上,逐步由麋鹿推广到在大丰地区生存的各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积极开展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三、黑科技让麋鹿有了专属“身份证”区供电公司与麋鹿研究专家,科研机构开展三方联合立项,创新研发“生态友好型”麋鹿警示装置,打造鹿——线共生输电线路,保护设施的科技项目,开展麋鹿行为活动观察和联合研究通过红外观测设备,研究麋鹿等动物野外种群的活动范围,观测记录其在人类设施周围的行为特征,装置可实现夜间红外观测,拍摄 4k 高清视频,并具有向云端服务器传输视频、图片记录的功能。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外宣传展示,以慢直播、微信图文等形式展现观测记录成果。此外,记者了解到,区供电公司在有麋鹿活动的电力设施上,安装触发式监测探头借助 AI 技术即时识别出麋鹿、东方白鹳等动物的习性、行踪,并与红外观测系统共享云端传输平台,自此,麋鹿有了专属“身份证”。
2022年,供电公司开展了保护区内输电线路麋鹿保护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麋鹿活动范围内的5座杆塔、20余根拉线做了防护,安装麋鹿警示装置5套、红外摄像装置5套,不断加强对麋鹿的隔离保护和监测预警,同时建立了麋鹿保护区线路麋鹿保护隐患台账,帮助志愿联盟更好地开展麋鹿保护工作。
麋鹿保护志愿联盟开展的关口前移风险管控等措施,实现了 2022年麋鹿因输电线路影响零伤亡目标。麋鹿保护志愿联盟活动的开展和宣传,提高了大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和麋鹿、候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热情,吸引了 374 名志愿者加入麋鹿、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等动物保护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优化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来源:大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予宸)
标签: